在劳务供应总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吸引力、改善用工需求、降低行业壁垒等措施,鼓励劳务用工制度的创新,引导创业者的进入,发挥行业协会和征信体系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用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建筑业劳务用工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4月,住建部批准浙江、安徽、陕西3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试点工作方案,三个省份试点方案侧重点不尽相同: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取消了建筑劳务企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管理;浙江省在杭州市、嘉兴市逐步取消建筑劳务企业资质,积极发展建筑业专业作业企业;陕西省在西安市、安康市和陕西建工集团、西安建工集团试点采用“互联网+”新型建筑用工管理模式,建立建筑务工信息网,弱化劳务企业资质及信用评级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不能简单等同于劳务资质改革,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内相关责任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本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下建筑劳务用工相关责任主体存在的问题,并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方向的提出建议。
新形势下建筑劳务用工相关责任主体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对工人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影响大
主要表现为:项目资金不到位、垫资施工仍然存在;不按期支付工程进度款、不按合同比例支付进度款时有发生;人工费造价远低于市场实际水平,人工费价差难以调整;压缩工期成为常态、设计变更频繁,由此产生洽商变更结算周期漫长、支付滞后等问题。
◎总包企业立足于培养优质劳务供方资源库,用工模式创新步子不大
总包企业对劳务企业依赖逐渐加大,原本应由总包完成的一部分工作转移给分包,如测量放线、塔吊信号、资料报验等,工期进度、劳动力调配等工作也由劳务队伍实施。
笔者认为,直接对班组发包具有4个优势:
省去了劳务企业的中间环节,人工费支出减少约10%;
有效减少现场窝工,可根据现场作业条件灵活安排专业班组进、离场;
工作量清楚,结算时限缩短;
顺应南方区域人文特点,保持了企业与区域内同行业单位的竞争力。
同时,直接对班组发包也存在4项劣势:
对总包项目资金状况要求高,班组资金承受能力弱,必须按时支付劳务费;
对总包项目部人员配置要求高,总包须配齐预算人员、现场工长、质检员、安全员等专业人员,管理成本加大;
进度、质量等控制难度大,在需要抢工、大规模用工的项目不宜实施;
缺乏法律制度支持,在资质规定未放开的前提下,仍需借用劳务企业资质完善总分包合同等手续。
◎分包企业自身建设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
当前,劳务分包企业主要有对班组发包(结构、装修施工)、直管工人(水暖电安装)和混合管理3种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逐级承包制成为主要工资记取方式,除了个别不适合计件的工种实行按天或按工时计发工资(如焊工、壮工等)外,均采取了实物工作量单价逐级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利润预期维持高位,普遍存在能挣不能赔的观点,一部分劳务企业甚至设置了利润预期点,达不到利润预期就采取涨价、讨要等方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班组长权利较大但相关制约较少,容易产生侵害劳务作业人员权益的事件。劳务企业资质借用、挂靠较多,企业实际控制风险能力弱。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单一,总包资金不到位时,劳务企业通常选择贷款甚至高利贷支付工人工资,缺乏金融保障机制。
用工制度改革方向建议
◎增加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加快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培养社会认同度。当前产业化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建筑业工人的产业化有独特的优势,施工现场各工种之间在专业分工、作业时间、劳务费分配等环节均具备专业化管理的条件。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国有大型建筑总包企业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改善从业环境和工作氛围,促进体面劳动。要全面落实住建部《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抓好资金单项列支、专款专用。大力推动绿色工地、文明工地创建,配足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降低劳务作业过程对人和环境的危害,改善生活区卫生条件,提供丰富的业余文体活动。
推进各项配套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民工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各项配套制度进行研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通过社会保障机制,稳定劳务作业工人队伍。
切实提高劳动待遇,培养后备梯队。建筑业各相关方应正视人工费上涨的客观事实,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调整人工费信息价格,使之与市场相符;建设单位和总包单位要在人工费水平上取得一致,允许市场人工费变化的价差调整;劳务企业要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逐步清除劳务资质的障碍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逐步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浙江、安徽、陕西3省的劳务用工改革试点的改革思路就是要逐步取消劳务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以力度最强的安徽为例,其提出三项主要改革措施:一是鼓励现有建筑劳务企业做大、做强或做专、做精;二是鼓励建筑施工企业招用自有工人;三是支持劳务企业向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发展。笔者认为,3个试点省份可进一步出台细则,鼓励创业者向建筑劳务用工领域探索,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和便利,吸引社会资源向建筑劳务用工流动。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供需对接效率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谁能抓住先机,抢先在建筑劳务用工供需对接这一环节成功应用信息化,开发出符合施工现场特点的应用程序,谁就能获得制胜的机会。为此,用工单位应设置用工地点、工种、起止时间等内容,实现精准筛选,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招工成本。劳务作业人员登记个人信息,按需搜索工作。供需双方可以互相评价,积累信用。此外,在行业内引入新的创业者,更有助于建筑供需对接的信息化进程。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降低用工需求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既能有效降低施工现场劳务作业人员需求,也能推进产业化工人进程。蓬勃发展的BIM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为精确制定劳动力计划提供依据,有效减少抢工、窝工。数控钢筋弯曲机可一次加工多根钢筋,降低人工需求。这些先进技术工艺都将直接作用于供需,进而影响劳务用工体制的变化。
◎发挥行业协会和征信体系的作用
由行业协会实施培训,解决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建立政府出资,向协会购买培训服务的机制,劳务企业组织劳务作业人员免费参加培训。由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将建设单位、总包企业、劳务分包和专业化班组长均纳入信用评价,实行年度定期评价、动态更新,引入互评机制、鼓励相关方采信评价结果。劳务用工征信体系与社会征信体系挂钩,与从业人员生活挂钩,强化个人征信的作用,树立劳务企业的契约精神。
◎鼓励和允许多种用工模式并存
应坚定不移地培养、组建一批有实力、讲信誉的大型劳务企业。在特大型工程、超高精尖项目以及政治性工程、抢险项目中,发挥整建制品牌劳务企业能打硬仗的作用。建筑总包企业都应培养战略合作劳务企业,开展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筑总包企业应抓住政策有利时机,组建自有劳务企业,增加劳动力供应渠道,搭建基础技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平台,培育核心技术工种,提升工人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摸清人工成本变化情况。总包企业在选择劳务作业发包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队伍,工程体量不大、难度不高的选择中小型队伍或直接发包给专业化班组;重大工程、难度高的工程,尽量选择规模较大、人员配置齐备的整建制队伍。
综上所述,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不能简单等同于劳务资质改革,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内相关责任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在供应总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吸引力、改善用工需求、降低行业壁垒等措施,鼓励劳务用工制度的创新,引导创业者的进入,发挥行业协会和征信体系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用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建筑业劳务用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摘编自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作者单位系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