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工业设计学奠基人柳冠中教授说:“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他认为80年前德国包豪斯的诞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银行家、企业家、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政府官员乃至工匠组织在一起,从客观上奠定了工业设计组织机制。大设计就是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旨在从技术与文化多层面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给城市振兴带来机遇。
悉尼、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虽有差异,但都充分展示了举办城市的文化个性。主办城市从一开始便亮出自己的品格与优势——它们弥漫在城市的每个空间、渗透在城市的每个细胞中,日久便形成了城市的一种气质。要承认,无论是在大设计观念上,还是在“主办城市”的影响力宣传上,国人的创意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比如,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节、设计周在国内只是小众的活动,除公众参与差之外,同属大设计领域的建筑界主流建筑师们也很少问津。这并非是建筑师忙碌的原因,而是他们大多认为这种城市的创意文化与设计节庆活动与自身无关。
如果说,当代中国设计缺乏国际认同,这不仅是创造力不足,更有文化真正引领不了设计的“硬伤”。广义地讲,设计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无论是工业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都要明白,设计特色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设计思维是成就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这里不仅要追求思想的精彩,更要瞩目建筑师人文知识与跨文化能力的提升,让建筑师信服“大设计”与创意文化能带来不同凡响的作品及城市设计的升级。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让中国设计界、建筑界、文化界兴奋的事儿。如今,“中国制造”已成为外界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与评介,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如何让中国设计不再“孤芳自赏”,真正融入生活?如何让中国设计增强创造力,得到国际认同?如何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服务中国创意设计?如何关注文化是设计的核心?我们尚有许多潜移默化的工作要做。中国需要怎样的设计教育,是个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在人们明白要人文关注及文化自觉外,还要透析无法回避的设计教师本身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思维实践能力。再看创意强国英国,通过培育行业的创造力及公众的审美感,大力发展以设计创意为中心的大设计,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城市文化经济的转型,获得了城市复兴的新动力,使古老英国再一次华丽转身。在今日英国,其设计创意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类型,成为提高英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据此,中国设计界,尤其是建筑界,应该向他们学习、借鉴经验与好方法。